寧都縣譽紅米業食品有限公司
聯系人:13870790083 張總
15979720001 張經理
地 址:江西省贛州市寧都縣水東工業園小布路
1、簡述
稻谷屬須根系,不定根發達,穗為圓錐花序,自花授粉。一年生栽培谷物。稈直立,高30~100厘米。葉二列互生,線狀披針形,葉舌膜質,2裂。圓錐花序疏松;小穗長圓形,兩側壓扁,含3朵小花,穎極退化,僅留痕跡,頂端小花兩性,外稃舟形,有芒;雄蕊6;退化2花僅留外稃位于兩性花之下,常誤認作穎片。穎果。原產亞洲熱帶。是世界主要糧食作物之一。我國稻谷播種面占全國糧食作物的1/4,而產量則占一半以上。栽培歷史已有6000~7000年。為重要糧食作物;除食用穎果外,可制淀粉、釀酒、制醋,米糠可制糖、榨油、提取糠醛,供工業及醫藥用;稻稈為良好飼料及造紙原料和編織材料,谷芽和稻根可供藥用。
稻谷是一年生禾本科植物,高約1.2米,葉長而扁,圓錐花序由許多小穗組成。所結果實即稻谷,去殼后稱大米或米。世界上近一半人口,包括幾乎整個東亞和東南亞的人口,都以稻米為主食。稻谷源于亞洲和非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。稻的栽培歷史可追溯到約公元前3000年的印度,后逐漸向西傳播,中世紀引入歐洲南部。除稱為旱稻的生態型外,稻谷都在熱帶、半熱帶和溫帶等地區的沿海平原、潮汐三角洲和河流盆地的淹水地栽培。種子播在準備好的秧田上,當苗齡為20至25天時移植到周圍有堤的水深為5至10厘米的稻田內,在生長季節一直浸在水中。收獲的稻粒稱為稻谷,有一層外殼,碾磨時常把外殼連同米糠層一起去除,有時再加上一薄層葡萄糖和滑石粉,使米粒有光澤。碾磨時只去掉外殼的稻米叫糙米,富含淀粉,并含約8%的蛋白質和少量脂肪,含硫胺、煙酸、核黃素、鐵和鈣。碾去外殼和米糠的大米叫精米或白米,其營養價值大大降低。米的食用方法多為煮成飯。在東方、中東及許多其他地區,米可配以各種湯、配菜、主茶食用。碾米的副產品包括米糠、磨得很細的米糠粉和從米糠提出的淀粉,均用作飼料。加工米糠得到的油既可作為食品也可用于工業。碎米用于釀酒、提取酒精和制造淀粉及米粉。稻殼可做燃料、填料、拋光劑,可用以制造肥料和糠醛。稻草用作飼料、牲畜墊草、覆蓋屋頂材料、包裝材料,還可制席墊、服裝和掃帚等。
2、稻谷生長的特性與分布
稻谷喜高溫、多濕、短日照,對土壤要求不嚴,稻谷土尤為好。幼苗發芽至低溫度10~12℃,更適28~32℃。分蘗期日均20℃以上,穗分化適溫30℃左右;低溫使枝梗和穎花分化延長。抽穗適溫25~35℃。開花適溫30℃左右,低于20℃或高于40℃,受精受嚴重影響。相對濕度50~90%為宜。穗分化至灌漿盛期是結實關鍵期;營養狀況平衡和高光效的群體,對提高結實率和粒重意義重大。抽穗結實期需大量水分和礦質營養;同時需增強根系活力和延長莖葉功能期。每形成1千克稻谷約需水500~800千克。
稻谷生長的至北限是中國的黑龍江省呼瑪。但主要的生長區域是中國南方、臺灣、日本、朝鮮半島、東南亞、南亞、歐洲南部地中海沿岸、美國東南部、中美洲、大洋洲和非洲部分地區,中國北方沿河地區也種植稻。也就是說,除了南極洲之外,幾乎大部份地方都有稻谷生長。
3、稻谷的分類與品種
由于稻是人類的主要糧食作物,據知目前世界上可能超過有14萬種的稻,而且科學家還在不停的研發新稻種,因此稻的品種究竟有多少,是很難估算的。有以非洲米和亞洲米作分類,不過較簡明的分類是依稻谷的淀粉成份來粗分。稻米的淀粉分為直鏈及枝鏈兩種。枝鏈淀粉越多,煮熟後會黏性越高。
(1)秈稻和粳稻
秈稻(Indica rice):有20%左右為直鏈淀粉。屬中黏性。秈稻起源于亞熱帶,種植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,生長期短,在無霜期長的地方一年可多次成熟。去殼成為秈米後,外觀細長、透明度低。有的品種表皮發紅,如中國江西出產的紅米,煮熟后米飯較干、松。通常用于蘿卜糕、米粉、炒飯。
粳稻(Japonica rice):粳稻的直鏈淀粉較少,低于15%。種植于溫帶和寒帶地區,生長期長,一般一年只能成熟一次。去殼成為粳米後,外觀圓短、透明(部分品種米粒有局部白粉質)。煮食特性介于糯米與秈米之間。用途為一般食米。
秈稻和粳稻是長期適應不同生態條件,尤其是溫度條件而形成的兩種氣候生態型,兩者在形態生理特性方面部有明顯差異。在世界產稻國中,只有我國是秈粳稻并存,而且種植面積都很大,地理分布明顯。秈稻主要集中于我國華南熱帶和淮河以南亞熱帶的低地,分布范圍較粳稻窄。秈稻具有耐熱,耐強光的習性,它的植物學特性為粒形細長,米質粘性差,葉片粗糙多毛,顆殼上茸毛稀而短以及較易落粒等,都與野生稻類似,因此,秈稻是由野生稻演變成的栽培稻,是基本型。粳稻分布范圍廣泛,從南方的高寒山區,云貴高原到秦嶺,淮河以北的廣大的地區均有栽培。粳稻具有耐寒,耐弱光的習性,粒形短圓,米質粘性較強,葉面少毛或無毛,穎毛長密,不易落粒等特性,與野生稻有較大差異。因此,可以說粳稻是人類將秈稻由南向北,由低向高引種后,逐漸適應低溫的變異型。
(2)早稻、中稻和晚稻
早、中、晚稻的根本區別在于對光照反應的不同。早、中稻對光照反應不敏感,在全年各個季節種植都能正常成熟,晚稻對短日照很敏感,嚴格要求在短日照條件下才能通過光照階段,抽穗結實。晚稻和野生稻很相似,是由野生稻直接演變形成的基本型,早、中稻是由晚稻在不同溫光條件下分化形成的變異型。北方稻區的稻谷屬早稻或中稻。
(3)非糯稻與糯稻
糯稻中枝鏈淀粉含量接近百,黏性更高,又分粳糯及秈糯,粳糯外觀圓短,秈糯外觀細長,顏色均為白色不透明,煮熟后米飯較軟、黏。通常粳糯用于釀酒、米糕。秈糯用於八寶粥、粽子。
我國做主食的為非糯米,做糕點或釀酒用為糯米,兩者主要區別在米粒粘性的強弱,糯稻粘粘性強,非糯稻粘性弱。粘性強弱主要決定于淀粉結構,糯米的淀粉結構以支鏈淀粉為主,非糯稻則含直鏈淀粉多。當淀粉溶解在碘酒溶液中,出于非糯稻吸碘性大,淀粉變成藍色,而糯稻吸碘性小,淀粉呈棕紅色。一般糯稻的耐冷和耐旱性都比非糯稻強。
(4)水稻與陸稻
在稻谷分類學上,根據稻作栽培方式和生長期內需水量的多少,有稻谷和旱稻之分。旱稻,也稱陸稻,是種植于旱地靠雨養或只輔以少量灌溉的的稻作,一生灌水量僅為稻谷的1/4~1/10,適于低洼易澇旱地、雨水較多的山地及水源不足或能源緊缺的稻區種植。
水陸稻形態上差異較小,生理上差異較大。水、陸稻均有通氣組織,但陸稻種子發芽時需水餃少,吸水力強,發芽較快。陸稻的莖葉保護組織發達,抗熱性強,根系發達,根毛多,對水分減少的適應性強。陸稻可以旱種,也可水種,有些品種既可作陸稻也可作稻谷栽培,但陸稻產量一般較低,陸稻逐漸為稻谷所代替,北方稻區只侖有少量陸稻栽培。